今天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孩子上課為什么不能專心聽講的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搞明白,孩子是個別課不能專心聽講,還是全部課程都這樣?
如果是個別課程孩子無法專注聽講,原因一般是以下兩種情況:
一、孩子在當前課程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導致孩子出現(xiàn)畏難情緒,上課時無法跟上老師節(jié)奏,所以上課開始走神兒,無法專注。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及時搞清楚孩子的困難是什么,并及時給孩子提供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孩子跟上學習的節(jié)奏。這樣孩子在課堂上就不會覺得聽課是負擔,也很容易就專注起來。
二、孩子不太適應代課老師的講解方式,本能的抗拒,時間長了在課堂上就很容易不專注。
針對這種情況的孩子,要求學校換老師,可能性幾乎為零,那我們怎么辦呢?我們可以私下里跟孩子以游戲的方式,給孩子設置課堂學習目標,讓孩子從老師的講解中找答案。
這就像帶著問題去讀書一樣,孩子可以從尋找答案中找到樂趣,又因為有了行動的目標,很容易就跟上老師的節(jié)奏,專注聽講了。
如果不是個別課程不專注,而是全部課程都這樣,那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原因可能是:
孩子沒有在學習上獲得成就感。
其實這種情況是大多數,因為當下的教育模式,決定了每個班級只會有前15%,也就是第一梯隊的孩子會被老師頻繁關注,自然也只有這些孩子更容易在課堂上獲得極大的成就感,而剩下的那85%的孩子是很難在課堂上找到成就感的。
這是個殘酷的事實,我們只能接受??墒俏覀兊暮⒆友巯掠趾茈y做到成為那15%,那怎么辦呢?
我們可以這樣做:
讓孩子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并在能力可及的范圍內,讓孩子多做一些拓展。
比如語文,預習課文內容的同時,也讓孩子去了解一些作者生平、相關作品等文學常識。
等孩子在課堂上被老師問到時,不至于慌亂無章。在預習時,還要讓孩子提出幾個問題,上課時主動向老師提問,變被動為主動。
如此一來,不僅孩子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及時反饋,一段時間后,孩子也很容易獲得老師的關注,時間長了,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就得到了提升,自然也會獲得強烈的成就感。
為了維持這份成就感,孩子在上課時,自然就會更專注聽講。
如果以上情況都不是,那我們就要考慮影響和破壞孩子專注力的一些成長因素。
比如,感統(tǒng)失調導致的聽覺障礙,讀寫障礙等,還有成長過程中經常被打擾,導致專注力被嚴重的破壞等等,還有視力問題。
以上提到的情況,需要進行專業(yè)的測試,才能判斷。
另外,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和睡眠問題,情緒不穩(wěn)定,心理壓力過大,或者休息不好,也會導致孩子上課不專注。
寫在最后:
涉及孩子上課不專注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我們家長要先學會了解自己的孩子,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真問題,這就像醫(yī)生診病一樣,我們首先要找到病根兒,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希望孩子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將來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大家是否遇到過關于孩子上課問題的困擾,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我是蘇菲老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歡迎大家跟我一起探討更多家庭教育問題。
]]>這不,近日,一則“爸爸帶厭學男孩工地搬鋼筋”的視頻又沖上熱搜。
家居湖南、在深圳打工的楊先生有一個9歲的兒子,上4年級,不愿意讀書,用了很多方法都不聽,說“寧愿吃打工的苦也不想再吃學習的苦”。無奈之下,楊先生就趁著國慶假期將孩子帶到深圳的工地上。
父子二人10月3日到達深圳,4日楊先生就安排兒子去搬廢鋼筋。干到5日下午,兒子就哭著跟他說要回去繼續(xù)讀書。楊先生感覺兒子真心想回去讀書,10月7日,便又將兒子送回湖南老家,8日兒子已經開始正常學習……
“學習累還是干活累?不愿學習就去勞動?!苯陙恚鞍徜摻钍健?a href="http://www.alogblog.com/tag/%e6%95%99%e8%82%b2" title="【查看含有[教育]標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教育報道頻見于各類媒報端,“勞動體驗法”幾首被神話成治療孩子厭學癥的靈丹妙藥,被不少家長克隆。
2021年4月,一位父親帶著兒子到杭州臨安區(qū)某工地勞動。“兒子干了4天,第一天還嬉皮笑臉,覺得好玩,第二天就不想干了,我讓他咬牙堅持,第四天結束,他累得癱倒在地,手上還起了泡?!卑职直硎?,現(xiàn)在能明顯感覺到兒子對學習態(tài)度有了較大轉變,那段時間開口閉口聊的都是學習……
2021年6月,安徽淮南一男孩厭學,當廚師的父親將其領到后廚,體驗“顛勺”教育。男孩一手拿筆、一手端鍋,父親在一旁質問:“試試鍋重,還是筆重?”
諸如此類的做法,還有工地搬磚、村里放羊、翻垃圾桶、撿塑料瓶等等不一而足。
家長想法不難理解,希望孩子通過體驗“勞動之苦”,讓他們幡然醒悟,珍惜讀書的機會。
從每次的報道來看,家長的教育似乎都收成效顯著,達到了目的,但這個成效可靠嗎?
教育孩子非一日之功,孩子學習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如果“搬兩天鋼筋”就能立竿見影,讓孩子愛上學習,那孩子教育就太容易了。
對那些被“搬鋼筋”教育的孩子,我們沒有看到后續(xù)報道,他們后來是否真的愛上學習我們也不得而知,是否又重蹈覆轍,我們也不知道,那些媒體其實不僅要蹭熱點,更該長期跟蹤報道。
退一步講,即便有個別孩子從此“昄依”學習,這種將學習和勞動對立起來的“二元論”方法也不科學、不可取。
首先,“一事、一時吃苦”教育是治標不治本。這種教育是一種威逼、恐嚇,究其實質上是一種外在強迫,取得的效果當然也只能是表面的,暫時的。
孩子當下嘴上表示愛學習,只是一種表面、暫時的屈從,內心里,對學習重要性其實并沒有深刻認識。
對相關案例梳理不難發(fā)現(xiàn),“搬鋼筋”教育對象都是10歲左右的小學生,這個年齡段,“恐嚇式”教育還是很湊效的,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眼界的“開闊”,逆反心理的增強,他們就會回歸其“厭學本真”,這時再用“恐嚇式”教育法就不靈了。
其次,將學習與勞動對立起來,是一種非此即彼的“二元論”思維,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糟粕思想的產物,這種對勞動和勞動者的鄙視,極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搬鋼筋”式教育的“內涵”就是將勞動分成三六九等,其骨子里是“鄙視勞動”“輕視普通勞動者”,是在給孩子灌輸不健康的勞動價值觀、人生觀。即便孩子能“轉變” 觀念,從此“愛上” 學習,努力學習,將來找個好工作,但其勞動觀、價值觀卻是扭曲的,會給其今后的擇業(yè)、工作、交往、婚姻、家庭等埋下隱患,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可憐天下父母心,家長愛子心切,望子成龍,可以理解。但“吃苦”不是治厭學的法寶。
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從本質意義上來說,學習本身也是一種勞動,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勞動。家長如果想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當從小做起,從勞動做起,讓孩子從小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養(yǎng)成勞動的習慣,讓勞動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
生活就是勞動,勞動就是學習,讓孩子勞動中尋找樂趣,發(fā)現(xiàn)問題,激起自我學習的欲望,將學習當成一件樂事,將學到的知識用于生活(勞動),改變生活(勞動),感受勞動的價值,自我價價值,從而享受學習的快樂,勞動的快樂,生活的快樂!
愛勞動的孩子才會真正愛學習,才會有持續(xù)學習的動力,未來才會事業(yè)有成,生活幸福。相反,鄙視勞動,用勞動作為對孩子不學習的懲罰手段,只能適得其反。
治療孩子厭學癥,“搬鋼筋”非是良方,家長朋友切莫再效仿。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chuàng)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