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觀點,僅是分享我個人的咨詢經(jīng)驗感悟,不算業(yè)界共識。
從業(yè)早期,我偏向認為心理咨詢有“唯一正確”的咨詢方式——盡管以前沒意識到。
每當接受督導時,我側(cè)重學習的是識別自身不足和督導師指導的“正確干預”。
這種覺得自己做錯了,等待督導師指導“正確干預”的心態(tài),反映出我內(nèi)心存在“心理咨詢有唯一正確干預”的信念:
如果不是用正確與否的“對錯”標準衡量咨詢過程,為何會覺得自己做錯了導致咨詢遇阻,需要督導師指導“正確干預”?
這種無形信念,體現(xiàn)我曾把心理咨詢當作考試一樣,似乎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心理咨詢能力的提升,就是不斷提高找到正確答案的能力。
隨著咨詢經(jīng)驗和專業(yè)學習的積累,我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我不再認為,與每一個獨特來訪者的咨詢過程,有所謂預設的“正確干預”;不再認為,有效的咨詢,是咨詢過程恰到好處地運用“正確干預”;不再認為,專家級咨詢師,是能夠更準確、更快速地把握和運用“正確干預”。
正如《心理咨詢與治療經(jīng)典案例》一書中,針對同一個虛擬案例,采用10余種心理療法開展工作,沒有對錯之分。
面對同一個來訪者,不同受訓背景、咨詢風格的從業(yè)者,咨詢的每個“當下時刻”,都可能采取不同的回應方式:
可能朝向想法改變;
可能朝向情緒調(diào)整;
可能加入行為練習;
可能朝向身體感受工作;
可能關(guān)注沒有困擾的例外情形;
可能關(guān)注困擾所包含的內(nèi)心需求;
可能關(guān)注當前困擾與童年經(jīng)歷的聯(lián)系;
可能關(guān)注是否有可獲得幫助的人際支持;
……
不同的回應方式,都可能把來訪者引向改善的目的地。
我覺得,認為心理咨詢的每個“當下時刻”存在“正確干預”的態(tài)度,暗含了認為來訪者有某種“正確人生”。
因為如果有唯一“正確干預”才能幫助來訪者,意味著來訪者的改善狀態(tài),必須限定在“正確框架”內(nèi)——沒能提供唯一“正確干預”幫助來訪者,來訪者即處于“正確框架”外的困境。
認為咨詢師需要在咨詢的“當下時刻”提供“正確干預”,這種看法會局限來訪者改變的可能性空間,也會局限咨詢師提供幫助的可能性空間。
好比認為只有紅色才是正確的顏色,只能選擇紅色,那么在沒有紅色可選的情況下,就會變成問題——因為你選其他任何顏色都是錯。
如果認為紅色、藍色、綠色等很多顏色都不錯,僅是個人偏好,無關(guān)對錯,哪怕你最喜歡紅色,在沒有紅色可選的情況下,你可能覺得藍色也還行,不至于覺得選藍色就是錯,就是問題。
心理咨詢是無法預設的情境性過程。
每一次心理咨詢過程,來訪者會說什么,咨詢師可能怎么反應,來訪者隨之怎么反應,咨詢師隨之又怎么反應,一系列的互動反應,以及反之的系列互動反應,都有著當下情境的“瞬時性”。
由互動關(guān)系構(gòu)成的每一個“當下時刻”,疊加組成的咨詢過程,是一個混沌系統(tǒng):
不確定性,不可重復,不可預測。
咨詢師回顧咨詢過程,比如接受督導時,能夠討論咨詢過程哪些部分可以優(yōu)化,當時怎么回應,怎么做更好。
但這樣的“后見之明”,無法成為“先見之明”。
情境性意味著受情境中的多因素影響。AI利用大數(shù)據(jù)做預測分析,前提也需要大數(shù)據(jù)。情境中的各種信息具有隨機性、瞬時性,決定了情境的:不確定性,不可重復,不可預測。
這也決定了心理咨詢過程的“當下時刻”,無法先見之明地做出唯一“正確干預”。
既是不能,也不需要。
有效的心理咨詢,不需要苛求每個“當下時刻”做正確。
有時候,不那么正確可能也可以——“不那么正確”,和“做錯”還是要區(qū)分開來。
“有時候”的條件限制是不可缺少的:前進的方向可以偶爾偏離,但要矯正,一直偏離就到不了目的地了。
就像旅行,有個目的地,怎么到達,可以嘗試不同的方式。即使發(fā)現(xiàn)選擇的路線不合適,也可以調(diào)整方向,重新前進,但是大方向不能偏。
可以允許“不那么正確”的彈性,孕育著改變的種子。
如果咨詢師能夠帶著試探前進的可能性態(tài)度工作,有助于來訪者嘗試開放性態(tài)度——來訪者困擾,常源自運用固定、僵化模式,當能夠加入開放性態(tài)度,采取一些試探性新模式,往往是改變的契機。
我的自我覺察和分析是:
關(guān)注“正確干預”,是“自我中心”,我在追求成為一個好的咨詢師,一個有能力幫助來訪者改變、被認可的咨詢師,追求“正確干預”是滿足作為心理咨詢師的我的自戀,失去了“來訪者中心”。
來訪者進入心理咨詢不是為了追求“正確”,“正確”是我想給自己加冕。
當然,我認為這里面也有心理咨詢師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部分。作為新手咨詢師,追求“正確干預”,多些反思咨詢過程有必要,防止對來訪者可能有傷害的不良干預。
隨著咨詢經(jīng)驗成熟,當我不再像從業(yè)早期追求“正確干預”,而是更多關(guān)注來訪者變化時,可以更靈活的開展咨詢,促進咨詢效果。
有些像運動比賽,當運動員放松而不是緊張時,可以有更好的成績。
這種變化,可能存在咨詢能力提升和成功案例累積的職業(yè)自信,我知道即使沒有最優(yōu)化咨詢過程的每個“當下時刻”,也有機會促進來訪者改變。
心理咨詢師接受咨詢過程的每個“當下時刻”,可以有多個前進方向,而不是唯一“正確干預”,看到的來訪者改變的可能性空間也會更加寬廣。
作者:許標,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學碩士,全職心理咨詢師,7000+小時心理咨詢經(jīng)驗,2000+小時專業(yè)受訓經(jīng)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