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 – 東莞心理咨詢 http://www.alogblog.com Fri, 10 Feb 2023 16:25:10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www.alogblog.com/wp-content/uploads/2022/12/2022121407512712.png 年輕人 – 東莞心理咨詢 http://www.alogblog.com 32 32 東莞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東莞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http://www.alogblog.com/2411.html Fri, 10 Feb 2023 16:25:08 +0000 http://www.alogblog.com/?p=2411 時代變化,讓大數(shù)父母認為舊時代的育兒方法可以在當代一樣執(zhí)行,卻忽略了孩子內(nèi)心的真正需求,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傷痕。這種傷痕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日積月累的漠視造成的。包括很多孩子有皮膚問題的時候,部分家長會認為:“這能怎么樣?”、“這有什么啊,太嬌氣了!”用過往的經(jīng)驗來衡量孩子當下的心理,是不正確的方式。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關鍵問題。許多青少年通過在日記中寫作或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然而,這些形式的自我表達往往被忽視,被那些可以提供幫助的人忽視。

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缺乏關注會對他們的福祉和未來前景產(chǎn)生破壞性影響。未解決的情緒和精神斗爭會導致許多問題,例如焦慮、抑郁甚至自殺。至關重要的是,我們要更加關注年輕人的心理需求,并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支持。

通過認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資源和支持,我們可以對他們的生活產(chǎn)生積極影響。這可能包括改善獲得精神衛(wèi)生服務的機會,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表達感受的安全空間。

我們還必須努力打破圍繞心理健康的污名化,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這意味著創(chuàng)造一個可以討論心理健康的環(huán)境,讓那些正在掙扎的人不會受到評判或羞恥。

最后,我們必須優(yōu)先考慮我們年輕人的心理健康。通過提供支持、資源和打破圍繞心理健康的污名,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克服困境并充分發(fā)揮潛力。

]]>
有心理問題怎么康復?心理問題怎么辦? http://www.alogblog.com/1037.html Thu, 29 Dec 2022 12:34:33 +0000 http://www.alogblog.com/?p=1037

你,忌諱死亡嗎?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殯葬、養(yǎng)老等行業(yè)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近日,一條“00后女生當守墓人”的話題登上多個熱搜榜,事件的主人公小譚是個重慶姑娘,本科專業(yè)是現(xiàn)代殯葬技術與管理,今年大學畢業(yè)后,她選擇在重慶一家陵園做“守墓人”。

對于很多人來說,殯葬行業(yè)總帶有一層“灰色濾鏡”。小譚在工作之余,時常以短視頻的形式記錄自己和同事、領導的工作日常,特別之處在于她的拍攝地點是人們鮮少談之的陵園,她總愛調(diào)侃自己是“守墓人”。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比起談論死亡時普遍的沉重感,小譚傳遞出來的卻是一份“松弛感”,她的陵園視頻記錄著角落里不知名的紅花、偷吃綠化的牛羊、邊跑邊貼貼的小土狗、嬉笑打鬧的朋友、扛鋤頭上山修墓的領導、豪邁K歌的老板……

不諱生死,是當代年輕人生死觀的轉變。尊重生的偉大,看淡死的到來,年輕一代對待死亡“松弛感”的體現(xiàn),就是不再忌諱談論死亡。

在人們的傳統(tǒng)印象里,死亡對中國人來說是很不吉利、諱莫如深的事情。我們經(jīng)常能從老一輩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上感覺到這些:不可言說的“死”字、年齡感帶來的焦慮、對疾病的否認……《南方都市報》曾經(jīng)的一項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接受調(diào)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于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這樣的生死觀讓很多人敬畏死亡,但也讓更多人害怕死亡、不愿正視死亡。其實若是追根溯源,我們的祖先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并未有我們所想的忌諱。

儒家認為“未知生,焉知死”,引導人們從務實的角度由生觀死,蓋棺定論之時,死的全部意義是由生的價值決定的;佛家認為生死不過是六道輪回中的一個個節(jié)點,而非終點;道家則認為“夫物蕓蕓,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死亡是以主體的自由精神超然于生死苦樂之外。

古往今來,中國人都倡導面對死亡時的淡定從容,強調(diào)社會性和倫理性的人生意義,今天的年輕人更加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開始。

殯葬是對亡者的尊重,也是對生者的撫慰。有個職業(yè)叫做入殮師,他們?yōu)橥稣哒磉z容,為死者還原未死之狀態(tài),讓逝者得以安息。日本曾拍過一部叫做《入殮師》的電影,我國今年上映的《人生大事》亦是國內(nèi)少見的聚焦殯葬行業(yè)的影片,它們讓“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選擇投身殯葬行業(yè)。00后“守墓人”小譚曾在采訪中表示,殯葬這行其實挺“卷”的,不比想象中輕松。高考選專業(yè)時,??茖W校殯葬專業(yè)的錄取分數(shù)線比本科線還要高出幾十分,每個地區(qū)也有名額和分數(shù)的雙重限制,只有30%左右的學生能通過高考被錄取,很多人想學卻沒有考上;到了大學,還沒畢業(yè)就已經(jīng)有很多人被各地的殯葬單位預定了offer;工作后,還會有全國性的職業(yè)技能競賽,考察殯葬工作者追悼會主持、接待,以及遺體防腐、整容等殯儀服務……

此外,“00后立遺囑”的話題也被更多人關注,今年3月,中華遺囑庫發(fā)布的《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中首次提及了“00后”立遺囑的情況,2020-2021年立遺囑的人群中,“00后”有223人,近一年增長了14.42%,有人還在訂立遺囑的同時簽署了遺體捐贈書。

在互聯(lián)網(wǎng)大環(huán)境下,人們有更多渠道去接觸新的觀念,年輕一代也更早地對生死有了自己的見解。越來越多的數(shù)據(jù)體現(xiàn)出當代年輕人的生死觀,他們選擇去觸碰、去了解、去接受,消除恐懼后,開始做出更多未雨綢繆的選擇——將買墓地、立遺囑、捐遺體這些“身后事”更早地提上日程,在活著的時候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行為,為未來可能發(fā)生的風險提供一份保障。接觸“死亡”不代表靠近死亡,“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來”也并不是一句悲觀的話,對當代年輕人來說,這是在他們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的更現(xiàn)實、更成熟、更理智的選擇。

“人死了,就變成一個星星?!?/p>

“干嘛變成星星呀?”

“給走夜道兒的人照個亮兒……”

——史鐵生《奶奶的星星》

余華有言:“我們不是為了活著本身活著,而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而活著。”生命是如此美好,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正視死亡,才能更加珍惜生的時光,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撰稿:小魚

排版:小魚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