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基本上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同志”(同性戀者的一種稱呼)。新概念心理專家榮新奇教授表示,雖然父母不能替孩子選擇他們的性傾向,但如果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情況陷入僵局,還是建議主動尋求專家的幫助和專業(yè)的治療,以免對孩子和家庭造成更負面的影響,同時也給孩子一個相信父母的機會。
根據(jù)對5千名以上受訪者展開10年追蹤調(diào)查。自我認同為同性戀者占5%,雙性戀比例占10%(不含認同為同性戀者),加起來總共為15%。
很多人認為,民眾不支持同性戀的原因包括不符合傳統(tǒng)文化觀念、社會道德標(biāo)準(zhǔn)、子女最佳利益、不能生育后代、男男性行為是艾滋等疾病的主要感染途徑、家族稱謂問題、遭受各方面的歧視、會有越來越多的同性戀等等。
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戀,你能接受嗎?身為父母,基本上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同志”。盡管異性戀不一定幸福,但同性戀卻會遭遇許多異性戀難以想像、甚至一輩子也不會碰到的挫折與磨難,而父母肯定不希望孩子受罪,“若我的孩子是同性戀,我會讓他知道他可能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也會讓他知道,無論如何我都會陪伴他。”
曾經(jīng)有個來訪者小江(化名),是一個干干凈凈的男生。他高中就讀男校時,和同學(xué)偷傳曖昧紙條,母親無意間發(fā)現(xiàn)但不敢打草驚蛇。直到小江交了第3任男友時被父親發(fā)現(xiàn),父親震怒之后要求小江去看精神科醫(yī)生。后來,小江因抑郁癥而休學(xué),和父母的關(guān)系也產(chǎn)生深深的裂痕。
孩子大多是無法選擇自己要當(dāng)個異性戀或同性戀,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能否全然接受這個與眾不同的自己。
榮教授曾說過:“接一個同志個案,等于接了一個家庭?!?/span>在父母得知孩子是同性戀的那刻起,同一扇柜門反轉(zhuǎn),整個家庭都進入了柜子。
無論父母接受與否,多元性取向的孩子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無法預(yù)期的需求、一些正常性向無法理解的困難,這時候該怎么做呢?可以參考以下三點建議:
1.雖然你不是同性戀專家,但孩子需要父母。
2.雖然父母不能替孩子選擇他們的性傾向,卻能影響孩子探索自己的過程。
3.主動尋求專家的幫助和專業(yè)的治療。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情況陷入僵局,一定要適時求助,以免對孩子和家庭造成更負面的影響。
原文原創(chuàng)自榮新奇教授催眠心理工作室,如需轉(zhuǎn)載,請取得許可并標(biāo)明出處。有任何疑問,可以點擊頭像私信聯(lián)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