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 東莞心理咨詢 http://www.alogblog.com Fri, 24 Nov 2023 01:13:04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www.alogblog.com/wp-content/uploads/2022/12/2022121407512712.png 生命 – 東莞心理咨詢 http://www.alogblog.com 32 32 東莞孩子害怕死亡心理輔導,東莞兒童死亡焦慮心理咨詢? http://www.alogblog.com/9629.html Fri, 24 Nov 2023 01:12:02 +0000 http://www.alogblog.com/?p=9629 死亡是每個人都必然要面對的話題,既然要思考這個話題,就連同它的另一面——存在一并說說吧。養(yǎng)正心理以寰宇養(yǎng)正(北京)科技發(fā)展公司為主體,是由李明教授指導的心理科技、教育和服務(wù)機構(gòu)。寰宇養(yǎng)正公司以“養(yǎng)正心理學理論”體系為核心,養(yǎng)正心理培訓機構(gòu)、心理服務(wù)中心,從心理教育、心理陪伴、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四個方面開展心理服務(wù)工作,以養(yǎng)正心理培訓、個人心理服務(wù),為企業(yè)心理援助服務(wù)(EAP)三個板塊為主要業(yè)務(wù)線。

關(guān)于死亡

地球上的幾十億人口,終其一生,都要次第死去。死亡,按照每年超過五千萬人的速度悄然發(fā)生著。生命與死亡息息相關(guān),任何生命似乎都是以死亡為代價換來的,正如一個細胞換一個細胞,正如刻在DNA里的繁衍本能,正如化作春泥更護花。

或許,生命本身就是對熱寂原理的一次徒勞而壯麗的反抗,而死亡也是必然降臨的節(jié)日。一個人如果不認識死亡,他就不認識生命。但是我們似乎經(jīng)常忘記或者無視它的存在,我們會送去鮮花,我們會悲憫難當,我們會舉行葬禮,把骨灰撒向山川大河,卻時常忘記十億人都是殊途同歸。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大家很少談?wù)撍劳?,它是一種禁忌。相對于生命的結(jié)束,我們更傾向于談?wù)搧砩?/span>我們會談哀悼,卻避開死亡恐懼。我們會敬祖盡孝,祭祀亡魂,但卻往往沒有留一個空間給自己去面對死亡焦慮。它像是一個大家都知道卻寧愿緘默的話題。

關(guān)于存在

海德格爾認為世界上有兩種基本的存在模式,第一種是“忘失”的存在狀態(tài),第二種是“念此在此”的存在狀態(tài)。活在忘失的狀態(tài),就是活在“外在事物”的世界中,迷失在各種“他者”之中,任由日常世界擺布;而念此在此的狀態(tài),人則著眼于事物本來的樣子,而不是它應(yīng)該的樣子,并為此感到新奇,這種模式也被稱為本體模式。這種狀態(tài)下,人保持著對生存的覺察,不僅能注意到存在的脆弱性,也能注意到個體對自身生命存在所負有的責任。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大多數(shù)人通?;钤诘谝环N(忘失的)存在狀態(tài)中,我們早在學會思想之前就已經(jīng)習慣于活著,我們憑借習慣去做事,而不是思考。就像一頭沒有自我意識的驢子,如果在這頭驢的前面掛上一根胡蘿卜,它就會一直圍繞著胡蘿卜打轉(zhuǎn)。太多的無意義重復和機械勞動,讓我們傾向于逃避關(guān)于“死亡、自由、無意義”等終極話題,陷入沉淪與隨波逐流。當人進入第二種存在狀態(tài)(念此在此)中,則能獲得最大程度上的自我意識,不僅意識到自己是已經(jīng)建構(gòu)的自我(經(jīng)驗的自我),同時也是正在建構(gòu)中的自我。能夠包容自己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同時也能面對絕對的自由和虛無,并因此直面而真誠地感受到焦慮。

你有死亡焦慮嗎?

死亡焦慮的定義:對即將到來的或者終將到來的死亡、消逝的事實產(chǎn)生恐懼、糾結(jié)、不解、不安等復雜的思想和情緒。意識到并正在意識著自己或他人終究一天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無法理解和接受。并會產(chǎn)生一些冒冷汗、心顫、呼吸急促等生理現(xiàn)象。歐文?亞隆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中談到“死亡焦慮”時說道:“我們每個人,從早先的兒童到長大成人,都緊緊抓住一個非理性信念,那就是自己是具有獨特性的。極限、衰老、死亡,這些可以適用在他人身上,但對我來說不適用。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人在內(nèi)心深處相信自己是不會受傷的、不會毀滅的。在生命之初就可以找到這種原始信念的起源。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生命初期都是極端自我中心的時期,自己就是全世界,和其他客體或生命之間是沒有界限的。每一個念頭都不需要個人努力就能得到滿足,想法能產(chǎn)生實際結(jié)果。人與生俱來有一種特殊感,并將這種現(xiàn)成的信念當作盾牌來對抗死亡焦慮?!碑斎藗兲幵谔颖芩劳龅臓顟B(tài)中,會沉淪于各種理想化的自我追求,將自己的死亡視為絕對的壞事;或者認為自己毫不在乎死亡,毫不害怕,認為死亡只是一瞬間的事,認為自己沒有死亡焦慮。

事實上,死亡焦慮是普遍存在的,它常常以隱匿的形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而大部分人都將大部分能量消耗在了對死亡的否認上,即死亡焦慮通常被人們的心理防御機制處理過,通過壓抑、置換的方式隱藏掉了,從而表面上看似克服了死亡。但是,當人們真的遇見了非同尋常的壓力事件,當人們真正感知到死亡存在時,就會導致防御策略失效,發(fā)現(xiàn)自己平時處理死亡的模式已無能為力,正如海德格爾所說:“他們發(fā)現(xiàn)了自己被孤零零的丟到這個世界上的恐慌”。

對死亡焦慮的覺察帶給個人的改變是巨大的。很多晚期的癌癥病人,在生命垂危之際,反而明白了存在的重要性,因為最終都無法逃脫死亡,反而更加注重過程。人們太容易被日?,嵥槔ё。浭裁床攀侵匾氖虑?。有的人活了一萬天,有的人只活了一天卻重復了一萬次,可是死亡能讓我們對所擁有的時間身懷敬意。對死亡的恐懼,常常與人生虛度的感覺緊密相關(guān)。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就越強烈;你越不能充分體驗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只有不斷覺察死亡的存在,我們才能更加珍惜當下。你在世界上留存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你必須從對死亡的恐懼中發(fā)現(xiàn)一種嶄新的東西,你要完全的為自己負責,要意識到你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屬于你自己的。治愈不存在的恐懼或許需要對生命意義的哲學反思,或許很多人想知道生命是否有意義,值得我們活過。但是我認為,正是因為生命很可能沒有意義,它才值得更好地活過。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事物。

生和死其實是“一體兩面”,生的過程,也可以說是死的過程。生命的不斷成長,亦是不斷邁向死亡的過程。我認為把死亡當作一個結(jié)果是不對的,死亡是整個生命過程,他并非在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史鐵生說“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對死亡最好的認可方式就是你好好活著。了解更多請搜索關(guān)注公眾號養(yǎng)正心理UH!

]]>
東莞兒童心理咨詢一般多少錢,東莞兒童心理咨詢一般多少錢一次? http://www.alogblog.com/2481.html Mon, 13 Feb 2023 02:09:11 +0000 http://www.alogblog.com/?p=2481 一年之計在于春。

朋友們,2023年,您的新年Flag,除了外求的金錢、事業(yè)、自我形象等等,有沒有內(nèi)求的“心理成長”呢?

疫情三年,對于每個生命而言,除了挑戰(zhàn)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影響了我們的經(jīng)濟收入和職業(yè)發(fā)展,還有隱在的、卻不容我們忽視的心理健康問題。

關(guān)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個人的生命內(nèi)核。內(nèi)核硬了,就容易生長、發(fā)展出生命本自具足的智慧和能力,生命之樹就能蓬勃發(fā)展,實現(xiàn)個人的宏偉藍圖。

當下,春回大地的時候,壽光市婦幼保健院心理保健科的全體工作人員,誠邀您加入我們的團體心理成長,為自己的生命內(nèi)核注入滿滿的能量!

?在這里,有孕期、產(chǎn)后女性團體,兒童、青少年團體,還有成年人的心理成長團體。不管您想或不想,我們一直在……

?在這里,我們放下匆忙的腳步,一起審視、思考、探索、體驗、分享、見證,覺察內(nèi)心,回歸自我。不管您忙或不忙,也請您駐足,發(fā)現(xiàn)生命的美好……

?在這里,您只需要一周給自己不到2個小時的專屬時光,就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自我,獲得再出發(fā)的滿格能量……

?在這里,孩子們會發(fā)展出學習的長足動力,學習到把控自己的情緒,學會與人相處的能力……,帶著充足動能讓青春綻放光彩!

?在這里,我們一起,打破舊有問題的束縛,重建親密關(guān)系、親子關(guān)系,重塑行為模式……

心理保健科

心理保健科的同仁誠邀您的加入,我們手挽手,一起迎接如花在野的生命到來!

詳情咨詢心理保健科

聯(lián)系電話:15169510063

來源:壽光市婦幼保健院

]]>
孩子害怕死亡心理輔導,孩子恐懼死亡心理疏導? http://www.alogblog.com/815.html Thu, 22 Dec 2022 10:50:21 +0000 http://www.alogblog.com/?p=815 大家好,我是布谷媽~

帶布妞在花壇邊玩時,我看到地燈的電線露了出來。為了防止她去觸摸,我便告訴她:“這是電線,有電,咱們不可以摸,會觸電的?!?/p>

布妞問,觸電就要去醫(yī)院嗎?

我想了想,非常嚴肅地回答:“如果輕的話去醫(yī)院,如果重的話,就會死的?!?/p>

布妞當時沒說話,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問我,媽媽,你會死嗎?

我心一驚,可能是剛才講死亡的事情觸動她了,所以她把這事放心里了。猶豫了一下,我還是告訴她,是的,在很久很久以后,媽媽會死的。

她低下頭,滿臉悲傷,然后緊緊地抱住我,大聲哭道:“我不想你死,我永遠永遠不離開你!”

孩子就是孩子??!

哄了她一會,我想,要不就大大方方跟孩子談?wù)勊劳霭伞?/p>

一:死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課

孩子在2-3歲時,就會對死亡有一種模糊的認識。5-6歲,他們已經(jīng)能理解這種概念和意義,并且表現(xiàn)出一定的恐懼。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盡量避免和孩子談?wù)撨@個話題,因為覺得這是件不好的事情。

比如我小外甥就曾童言無忌地問他爺爺:“爺爺,等你死后,你的手機可以給我用嗎?”

當時我姐尷尬到想鉆地縫,她趕緊“呸呸呸”地驅(qū)趕這些話,并且告訴外甥,爺爺還要活很久很久,怎么會死呢?

當時小外甥還憤憤不平,說爺爺頭發(fā)都掉光了,他總有一天會死啊。

雖然沒有得到解釋,但從家人諱莫如深的神情里,他明白了,死亡是件不可以輕易談?wù)摰氖虑椤?/strong>

又比如有親人去世,孩子問這是怎么了,大人也偏向編造一個美麗的謊言——那人只是睡著了。

這些錯誤的暗示,可能會加深孩子內(nèi)心的恐懼,又或者將睡覺和死亡等同起來,從而沒有安全感。

而且,孩子若不能正視生命從開始到消亡的過程,他就很難懂得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所以,死亡教育,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堂課。

二:要告訴孩子這2件事

之前有一部非常治愈的電影,叫《尋夢環(huán)游記》。它就非常溫馨地展示了生與死這一循環(huán),并且向我們闡述了,親人離世并不是件可怕的事情,還充滿愛和溫情。

所以,當孩子談?wù)摰剿劳?,或者問“媽媽你會死嗎”這類話題時,我們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訴他,是的,每一個生物都會走向死亡。生命就是由萌芽到衰落的一個過程,這是很正常的自然規(guī)律,不必害怕。

最重要的,是我們還要告訴孩子以下這2件事,能培養(yǎng)娃一生的安全感。

第一件,生命很短暫,珍惜才是最重要的。

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就講述了一個道別的故事。

故事中的爺爺去世了,可他因為忘記了一些事情,變成幽靈回到孫子艾本斯身邊。艾本斯不希望看到爺爺整天這樣嘆氣,便幫爺爺找尋,他到底忘記了什么。

艾本斯陪爺爺找尋了他一生中快樂的時光:小時候哥哥送他自行車、長大后和妻子第一次見面、抱著孩子的幸福時光、還有家里養(yǎng)的那只貓。

最后,爺爺終于想起來他忘記了什么——和艾本斯道別。

雖然哭成了淚人,但艾本斯還是和爺爺?shù)懒藙e。而且他終于從爺爺離世這件事中徹底釋然了。

我們可以借助繪本來告訴孩子,死亡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生命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那么多美好的事情。

若我們記得且珍惜這些美好,生命才有意義。如果我們從未發(fā)覺,并且將這些珍貴的片刻遺忘,那才可怕。

當孩子知道,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后,他才知道生命的重要性,也才會珍惜這有限時光里的愛和美好,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第二件,生命很脆弱,不可任性妄為。

既然走向終點是必然,那我想,死亡的意義,大概就是為了提醒我們:生命只有一次,失去就無法挽回。

一打開網(wǎng)絡(lu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人不懂珍愛生命,一個沖動就傷害自己,甚至草草結(jié)束自己的一生。

還有些孩子,渾渾噩噩揮霍生命、看輕自己,還以無所謂的態(tài)度,去做沒必要的冒險。

但如果一個孩子能意識到,人都有死的時候,他可能就會在游泳的時候,不貿(mào)然走入河流深處;他也可能會在過馬路時,不莽撞往前沖,而是先看清周邊環(huán)境;他還可能會因為好奇而攀爬高樓、建筑。

生命只有一次,如何讓它的過程充滿意義?

他會逐漸感受到生命的厚重,會對生命價值進行有意義的思考,以及對生命安全的警覺。

帶孩子掃墓、祭奠,這些都能讓孩子認識到死亡的存在。

我們還可以帶孩子觀察自然界的花草,留意它們由發(fā)芽到枯萎的過程。也可以讓孩子養(yǎng)一個寵物,當寵物最終離去后,我們陪他一起舉行一個道別儀式。

當孩子能理解到生命的短暫和脆弱后,他也就不會輕視生命、放棄更多美好的生活體驗。

教孩子正確看待生死,幫助孩子了解生命和死亡的知識,孩子才會真正懂得愛護生命,活在當下,去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個美好瞬間。

你家娃有問過這樣的問題嗎?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立刪】

作者簡介:布谷媽媽,一個善觀察、愛思考、有辦法的媽媽。專注兒童心理,讀懂孩子輕松養(yǎng)育,喜歡就關(guān)注吧~

更多精彩推薦:

退休老教授每天帶娃玩,媽媽不滿,娃上學后的超強專注力讓人嘆服

2歲寶寶語言大爆發(fā),得益于媽媽堅持做3件事,方法值得父母借鑒

北大博士媽媽,帶2歲女兒玩出超強專注力,分享3點心得引人贊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