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 東莞心理咨詢 http://www.alogblog.com Thu, 28 Dec 2023 07:32:37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www.alogblog.com/wp-content/uploads/2022/12/2022121407512712.png 疫情 – 東莞心理咨詢 http://www.alogblog.com 32 32 如何擺脫疑病癥 http://www.alogblog.com/10516.html Thu, 28 Dec 2023 07:31:28 +0000 http://www.alogblog.com/?p=10516 本文內容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lián)系刪除。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fā),請勿搬運。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讓大家的計劃都泡了湯。封鎖和解封的循環(huán),食品搶購的焦慮,不斷消磨著人們的樂觀情緒。每個人似乎都被推向了無常和無力的境地,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在這個居家的時光里,如何過上有質量的獨處生活?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情緒低谷?如何重新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穩(wěn)定和希望?泛心理自媒體和社區(qū)KnowYourself將帶著我們一同探討如何找到克服陰霾的勇氣。

01

"疑病癥":在疫情期間,我們常常為自己的身體擔憂,擔心自己是否患病。這種不安如何緩解?KnowYourself建議,面對這種焦慮,可以尋找掌控感,自行對癥狀進行了解,但也要避免過度關注,以免負面情緒加重。保持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包括健康飲食和適度運動,都能夠幫助找回內心的平靜。此外,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是重要的,與他們交流可以帶來安慰。當感到焦慮不安時,嘗試走到窗戶或陽臺,欣賞外面的景色,這種簡單的做法有助于讓人從壓力中解脫出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情緒。

"囤積癖":封鎖期間,擔心物資短缺的恐慌情緒如何應對?KnowYourself認為,這種恐慌反應在一定程度上是適應性的。擁有一些物資儲備可以幫助我們感到更安全和確定。盡管在解封后這種不安可能仍然存在,但它會逐漸減弱。隨著生活恢復正常,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物資需求,不再過度囤積。

"虛無感":最近,很多人感到生活的虛無,擔憂未來。這種感覺正常嗎?KnowYourself解釋說,這種虛無感是自然的,常常源自于面對不確定性和挫折。需要接受無常的存在,注重當下的生活,尋找個人的應對方式,如做有意義的事情、和珍惜的人相處,或者參加公益活動。相信未來會充滿新的機會和挑戰(zhàn)。

02

一個人的孤單,也可以有質量。在居家的時光里,我們可以嘗試給自己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生活。要找到生活的意義,首先需要明確自己認為什么是有意義的。這可能包括工作上的成就,娛樂和放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無論多細小,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找回生活的秩序感。

運動困難:在家辦公時,要督促自己多鍛煉可能會有挑戰(zhàn)。建立運動習慣需要克服內心的懶惰和缺乏動力。為了提高執(zhí)行力,可以設定鍛煉的時間,使用提醒功能。此外,將運動與愉悅聯(lián)系起來,例如選擇喜歡的運動項目,可以提高積極性。

職業(yè)倦怠:在家辦公讓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變得模糊。重新區(qū)分工作和生活的邊界是解決職業(yè)倦怠的關鍵。制定明確的工作時間,創(chuàng)建專門的辦公空間,以及規(guī)劃娛樂和放松時間,都可以幫助緩解這種情況。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于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xiàn)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shù)據(jù),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以上內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guī)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任何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
東莞怎么克服焦慮癥,東莞怎么克服焦慮癥的緊張恐懼心理問題? http://www.alogblog.com/1347.html Mon, 09 Jan 2023 12:45:15 +0000 http://www.alogblog.com/?p=1347 疫情放開后更焦慮了

自2020年出現(xiàn)新冠疫情至今已經3年,病毒在不斷變異,國內抗疫情政策也在不斷變化,隨著病毒的特點和對社會的影響積極調整動態(tài)。隨著毒株的致死率下降和疫情的治愈率提升,據(jù)大部分感染者可以通過自身的免疫功能痊愈,因此近期國內絕大部分城市已經開放,取消了嚴格的防疫措施,轉而發(fā)布了國民自身居家防疫、緩解疫情癥狀的指南和建議。原以為各地經濟會迅速復蘇,再度出現(xiàn)娛樂消費狂潮時,大街上突然就冷清了…..這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情況,大家的看法高度相似:

1、以前“小陽人”都被隔離了,現(xiàn)在大街上可能有很多“小陽人”

2、躲過高峰期,等大家感染了恢復了,我再出門,這樣就能避免感染了。

疫情防控期間大家都渴望自由,苦中作樂,一門心思想開放,想出門;這一放開,大家都能宅家絕不下樓,必須上班那也是兩點一線,柜臺小姐姐和餐廳小哥哥都疑惑了:”怎么疫情開放了我卻快失業(yè)了?”這是為什么呢?

1. 對新冠仍有刻板印象。如今的病毒殺傷力已大不如前,一般情況下是沒有生命危險的,雖然之前得新冠得是少部分人群,但前幾年的疫情防控得嚴格程度讓人們在心理上就對疫情感染產生了畏懼心理,所以即使現(xiàn)在開放了依然是心有余悸。

2. 從慢性應激狀態(tài)轉為應激狀態(tài)。三年的積極抗疫打亂了原本的生活規(guī)律,大家需要根據(jù)疫情發(fā)展調整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狀態(tài),始終處于一種慢性應激狀態(tài);就好比有殺傷力的外星人入侵,會對人類造成傷害,于是大家隨時防備著外星人的入侵,對整個社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處于一種慢性應激狀態(tài);突然有一天,被告知外星人將大面積入侵,他們殺傷力已減弱,國家不再備戰(zhàn),而是人們盡量避免;這個時候人們的出現(xiàn)恐慌和高度應激狀態(tài)是很正常的。

3. 從眾哄搶物品導致恐慌焦慮。周圍人群表示出對新冠的恐慌,從眾心理導致居民開始搶購藥品、菜品和生活用品,導致生活防疫品(藥物、測試紙、酒精等)開始稀缺現(xiàn)象,加重人們的恐慌和焦慮。

如何降低我們對疫情的焦慮呢?首先分析為什么會焦慮。

焦慮源自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我們焦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看到周圍的人比自己優(yōu)秀,比如同齡的人有的早就月入過萬,財富自由;有的已經創(chuàng)業(yè)成功,走上人生巔峰。而反觀我們自己,常常列一堆計劃,只是看,卻不去做??粗鴦e人越過越好,難免產生對比,反而讓自己更加焦慮。很多時候都是睡前躊躇滿志,第二天早上又循環(huán)往復。這樣只會讓自己陷入焦慮的循環(huán)。

當下的經濟環(huán)境下,更是迎來了全民焦慮的時代。2020年到2022年是特殊的三年,這三年當中發(fā)生了疫情肆虐、經濟蕭條、失業(yè)下崗、物價上漲等一系列的問題,房子又是一邊在大漲,一邊又在大跌,一切都顯得那么不確定,人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焦慮的心態(tài)是越來越嚴重。

其實讓你焦慮的無非就兩點,一是你口袋里沒有錢,擔心在未來一旦沒有收入了,房貸、車貸、以及一切的生活開支等一大堆問題就會接踵而來,讓自己疲于應付;二是你的腦袋沒有貨,擔心自己在未來會不會下崗,又或者還有沒有把握能夠持續(xù)賺到錢。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環(huán)境下的焦慮,表面上會因為個體的區(qū)別呈現(xiàn)差異性,事實上具有明顯的共性,即我們所有的焦慮,往往都來自于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我們總是會對自己所不能掌控的事物會產生焦慮。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該如何應對?

要打破這種現(xiàn)狀,就只有行動起來。

1、計劃不要做得太遠,太大,盡量朝著可以行動的量去做。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去執(zhí)行自己的計劃,就是因為我們把它規(guī)劃得太大了,總是感覺很遙遠,自然也就失去了行動的信心。

2、目標要具體。

做計劃不要只是概括。如果你的計劃是看書、運動、學習,這類似的非常概括的事,那么你會有一種不知從何處開始的感覺。你不妨計劃想想看哪一本書、看幾頁。

制作一個物品,如果有清晰的步驟圖,那么肯定會事半功倍,倘若只是自己模糊地摸索,不僅會增加難度,也會讓人退縮。

3、立刻行動。

沒有行動,你計劃做得再好,那都只是一個擺設。只有你踏出第一步,接下來才會繼續(xù)下去。想到了就立馬行動,先不要管是否準備好,也不要去多想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做一件事要等待時機,要準備完全之后再去行動,那些時間可不會等你。不僅錯過最佳的時間,其中也會出現(xiàn)其他變量。

行動起來就成功了一半,只要有了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先行動起來。

另外,我們普通大眾要如何應對當下這種全民焦慮的時代呢?這里有三個忠告:

1、理性消費

2、謹慎投資創(chuàng)業(yè)

3、加強自身學習

當下環(huán)境下,全民都在焦慮,焦慮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自己能力的不夠自信,此時我們要做到務實規(guī)劃、目標具體、馬上行動,我們才能從容地應對未知,坦然地面對未來,才能讓我們在這個焦慮的時代變得淡定點。

]]>
高中孩子心理咨詢,高中學生心理咨詢? http://www.alogblog.com/1214.html Wed, 04 Jan 2023 08:40:36 +0000 http://www.alogblog.com/?p=1214 作者簡介:羅昶,湖南云亮教育心理成長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10年心理咨詢執(zhí)業(yè)經驗,擅長以西方精神分析為手法,結合中國本土文化為客戶提供心理成長咨詢服務。

編按:疫情開放當下,不少學校紛紛宣布改為線上教學,面對疫情和學習帶來的壓力,親子之間關系也越發(fā)緊張,家中常常硝煙彌漫。如何掌握好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讓親子關系健康發(fā)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云亮教育心理成長中心主任羅昶老師是怎么說的。

現(xiàn)象

距離2023年的高考剩下不到200天,突如其來的疫情開放和線上學習,讓高中生父母感到焦慮不安。在督促孩子學習的日日夜夜里,都有個共通的體驗:除了學習時間要抓緊外,學習狀態(tài)不能變差,會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家長敏銳的第六感,最擔心嗅到危險的信號。

以下是我們服務過的兩個真實的家庭:

一位來咨詢的爸爸說:多年前我和她媽媽離了婚,我工作忙常出差,就希望讀高一的女兒能好好讀書,可每次出差回來和她談心,她總是一個字回復我“好”“嗯”,可轉頭又自己干自己的。

另一位高三媽媽也有類似困惑:女兒小時候喜歡和我聊天,但進入中學后,越來越不喜歡說話了,遇到點不開心的事喜歡一個人瞎想。問她就說“你別管了啦”,我很擔心她適應不了高三學習,然后胡思亂想;

孩子和父母,似乎越來越遠,越來越不親近。

分析

表面上,上面的兩個家庭都沒有問題,可孩子的真實想法,不禁讓人擔心。后來情況變得不樂觀,我和這倆孩子都單獨面談:

高一的女生和我談話前,不斷向我確認咨詢室的隔音效果是不是良好:“別和我爸說,我其實不怎么想讀書,要是能出去離開我爸遠點,我一定遠走高飛,我想以后能報考北方的大學就好了?!?/span>

老師告訴父親,孩子經常不是上課睡覺就是請假。

高三的女孩更是“全副武裝”,經過分析發(fā)現(xiàn),她對于媽媽的“對抗”已經轉向到了同性戀取向。她不敢違逆媽媽的任何強勢入侵,比如價值觀,比如興趣和未來的規(guī)劃,哪怕是日常的相處都是恭敬有禮的,但她身上卻無處不散發(fā)著一股“我要做和媽媽不一樣的自己”。

上面的案例,問題成因是復雜的。

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孩子長大了,她們在一邊面對升學的壓力在努力奮斗,一邊為自己暗自爭取某些東西。那畫面就像人群里戴著面具的她們,趁人不注意偶爾拉下面具緩口氣。而她們的父母,都試圖在“親密無間”上用力氣。

孩子疏遠,父母總是會覺得落寞,像是失去了一件自己精心呵護的寶物一樣。孩子怎么就越來越不聽話了?怎么就寧愿和同學朋友,甚至和咨詢師聊這么多,反而和我們就不親近了呢?

只有軟弱的生命初期才需要共生,和他人保持適當?shù)木嚯x,是一個生命成熟必然有的屬性。

人的內在越豐滿,越充實,對外界的依賴和依存程度就越低。相反,父母反而需要看見自己的“執(zhí)著”里,帶著哪些未知的原動力。

我們很容易覺得三五歲的孩子很可愛,他們很萌萌噠;而十三五歲的孩子青春叛逆,讓人頭疼抓狂。

其實本質上是因為我們對另一個生命的掌控越發(fā)變弱,父母不再是孩子心中的神,孩子從滿心滿眼都是父母,開始轉變?yōu)椴辉俪绨菽?,甚至反對你。雖然不成熟,但他們有自己的偶像,有對世界獨特的見解。

就如同你現(xiàn)在已經輔導不了他的高中學科,也不能解決他的人際困擾,父母此刻伸出去的手,對于高中的孩子來說,已經不再全是“攙扶”,有時候更多是“捆綁”。聆聽他的世界觀,如果你擔心他們,那就用自己對生活的熱忱,去示范和影響他們。

如果你還強求和孩子的親密,那無疑是一種“攻擊”,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家庭暴力”。這種攻破他人的私密防區(qū),一定會招來對抗,招來憤怒,或者直接被冷嘲熱諷。

你用力操著心,卻做著無用功。

結束語

在備考和升學的日子里,父母首先是要全然相信孩子向上向善的原動力。如果她們學習上出現(xiàn)了懈怠或是狀況不良,我們一貫主張:父母可能需要回頭看一看,是不是我們“多做”了什么。

]]>
心理疏導專家,心理疏導專家,國家前十名的? http://www.alogblog.com/1205.html Tue, 03 Jan 2023 17:40:36 +0000 http://www.alogblog.com/?p=1205

崔慶龍(農健/圖)

從2021年5月開始,心理咨詢師崔慶龍開始在微博上持續(xù)分享自己的心理筆記,記錄他生活和工作時的思考。原本他只打算把這作為自己的備忘錄,結果,一年多里,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逐漸成了微博上最熱門的心理學博主之一。

心理學正在越來越被需要。遇到大惑不解的問題,人們總希望從這里得到答案。

崔慶龍解釋其中的邏輯,疫情前,很多人都有著自己良好運作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有安頓自己情緒的方式,比如穩(wěn)定的工作保障、可以自由活動的空間、充沛的線下娛樂等。人們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約朋友聚會,外出旅行,做各種有現(xiàn)實條件去做的事情。而這三年,大家能得到這種支持的程度和概率越來越少。在隔離的狀態(tài)下,又衍生出對彼此的不信任、對親密關系的拒絕。這一切讓人變得更加孤立。這個時候要憑借自身的能力調節(jié)情緒愈發(fā)困難。

疫情三年,在崔慶龍的觀察中,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隨著防疫政策的變化,我們還可以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狀態(tài)嗎?我們又該如何調節(jié)自己?以下是南方周末記者和崔慶龍的對話。

“日常經驗的缺失”

南方周末:疫情這三年,你觀察到大家的情緒是怎么樣的?

崔慶龍:首先是恐懼,最直接的是新冠作為現(xiàn)實層面的威脅。大家害怕感染,也害怕因為感染后的后續(xù)影響,比如失業(yè),不再能延續(xù)自己維持生計的方式。

然后是憂慮,不知道未來會發(fā)生什么。比如餐飲店店主,今天可以做生意,過陣子又得關門。不確定性一直存在,所以人會憂慮。

再就是迷茫。面對不確定的環(huán)境,自己能做什么,大多數(shù)人是無解的,這是很客觀的現(xiàn)實困難。你的籌劃安排,都會被疫情打亂。

南方周末:很多人都會把疫情描述成“被偷走的三年”,你認為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說法?

崔慶龍:我覺得這和日常經驗的缺失有關。心理學特別強調個人經驗的連續(xù)性,就好比一個學生,星期一在上學,星期二在上學,星期三也在上學。雖然每天上的課不同,吃的東西不同,但會有個主基調在延續(xù),它是一種由外部秩序所創(chuàng)建的心理秩序。

但在疫情中,這個軌跡被中斷了。人在心理上也會失去原本在某個軌道上的內在秩序感。有人以前每年要去旅行、在校大學生會有很多團體活動,疫情之下,這些都受到了影響,這是一種體驗上的剝奪。

南方周末:不少人有一種相同的感覺,談論起過去自己經歷的某件事,會發(fā)生時間上的錯亂??赡苊髅魇窃谌ツ臧l(fā)生,但總以為是剛過去不久的事。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到這種狀況。

崔慶龍:體驗連續(xù)性的中斷會讓人產生時間和空間上的混亂,時間感和空間感都是人知覺范疇的東西,當我們的心境受到劇烈或長期的沖擊后,這些感知能力也會相應地發(fā)生紊亂。就像在心理咨詢中,來訪者某段時間的生活如果遭遇較大的動蕩,那么在那段時間里的有關記憶就會受到影響,你會發(fā)現(xiàn)有些東西他記憶特別深刻,但有些東西怎么都記不起來,會產生記憶的丟失、錯構,而某些畫面又會特別地凸顯。

如果很多人都有這種變化,說明很多人確確實實地受到了不只是現(xiàn)實層面的影響。

調低預期,做好現(xiàn)實準備

南方周末:你這三年來做心理咨詢時,有感受到大家的心理狀態(tài)出現(xiàn)什么普遍的變化嗎?

崔慶龍:很多人都處于觀望,或者說不能行動的狀態(tài)。比如有人想辭職,他的工作其實已經到了讓他非常痛苦的境地,但你讓他重新做選擇,他又覺得做不了。這種不能行動的狀態(tài)和我們失去了更大情境下的安全感有關。

依戀心理學中,人有兩種動機,一種是向著安全基地回歸的動機,一種是向外探索的動機,當一個人對現(xiàn)實的感知發(fā)生變化,感覺到無法消解的不安全感時,就會向內撤回,行動傾向會趨向于保守,其實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上的蜷縮。

南方周末:這種不能行動的狀態(tài),跟疫情前相比,為什么會更普遍?

崔慶龍:當然,我們現(xiàn)在面對的社會困難不單是疫情帶來的。疫情像是催化劑,有些東西其實已經存在很久了,比如我們現(xiàn)在談的內卷、躺平、擺爛,這種傾向在更早之前已經出現(xiàn)了,這就像是世界范圍里,一個巨大的下行周期里突然的一次冰風暴,它讓我們提前進入了寒冬。

南方周末:2022年12月初,疫情防控政策開始放開,你覺得人們的心態(tài)能回到疫情前嗎?

崔慶龍:我覺得短時間內回不去,當一種危機存在的時間比較久,會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傷害,而修復的重建它都需要時間。

在疫情的環(huán)境下也是,大家處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近三年時間,未來預期已經發(fā)生了改變,消費意識也變得保守,再加上群體之間的不信任、因為疫情衍生出來的各種對立意識等,大家都處在群體性的應激反應狀態(tài)下,哪怕現(xiàn)實環(huán)境回歸到以前,心理層面的張力也會維持相當長一陣子。

南方周末:很多人在疫情封控比較嚴重的時候,就一直期待著解封后去堂食、旅行。但放開后,又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對這些事情不再有那么高的熱情。

崔慶龍:陽光明媚的狀態(tài)下,大家悠然自在,那樣的場景短時間可能不會出現(xiàn),很多人還會處在焦慮的階段。你會發(fā)現(xiàn)疫情后,大家狀態(tài)的變化不會來得這么快,我們的心理節(jié)奏在匹配現(xiàn)實環(huán)境變化時存在著滯后性,尤其是安全感的恢復。

就像是一個大病初愈的人,身體機能還未完全恢復,還需要各種復健和療養(yǎng),以及對新的安全環(huán)境的現(xiàn)實檢驗,我們必須要足夠確定,并且習慣環(huán)境已經回到了安全時期,心理上才會解除預警狀態(tài),也就是那種莫名的不安和緊張,那種總是擔心不好的事情發(fā)生的憂慮。

其實這也和預期不斷被打破有關,疫情剛開始時,大家以為可能幾個月就過去了。后來發(fā)現(xiàn)不是這樣的,又覺得一兩年就能過去了。預期越樂觀,遭受失望的可能性就越大。當然,也不是說完全悲觀,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下,調低預期,然后最大程度地為它做現(xiàn)實準備,這是比較合適的狀態(tài)。

更主動地創(chuàng)建人際關系

南方周末:那么應該怎樣去應對這樣的變化?

崔慶龍:雖然環(huán)境逆著心理預期,恰恰因為這樣,我們才更需要用相反的方式再去開拓它。

我前面提到,疫情之下,人和人之間的不信任感增多了,大家都趨向于自我保守,這時就要向身邊人做出更多主動、友好的姿態(tài)。網上很多人說,我干嗎要對別人那么好,干嗎要為別人付出?大家都害怕吃虧。而當大家都害怕吃虧時,就好像進入了囚徒困境,自己得到回應的可能性也是最少的。

我們要敢于像從前那樣去維護、重新創(chuàng)建自己的人際關系,甚至要更主動。在行動上和意識上要向著以前的自己回歸,在一個人都有保留和保守的環(huán)境下,我覺得那些主動出牌的人會有更多機會。用心理學的話來講,我們所遭遇的小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本質上是我們的連續(xù)意志所投射出來的。

南方周末:具體來說,怎樣去創(chuàng)建人際關系?

崔慶龍:我覺得首先要考慮建立關系的途徑,高質量的關系需要彼此交互的現(xiàn)實情境和時間上的持續(xù)性。雖然現(xiàn)在流行很多社交軟件,但我覺得人們使用它的動機過于復雜,少了那種純粹想要結識有趣的人,希望交到朋友的純粹感,所以很容易結識到泛泛之交的關系。我覺得那種能讓人長期參與一件事,并形成深度了解的方式是最有效的。例如你對某個東西、某個領域感興趣,去參加學習團體、興趣小組、讀書會,一起學習某個技能,或者去參與戶外探險、公益性組織等,在這樣的過程里去認識新的關系,最能建立起深度和可信賴關系。

南方周末:疫情三年,線下的人際交往越來越少。很多人會覺得自己越來越“社恐”,不太敢去參與線下和陌生人的聚會了。

崔慶龍:疫情隔離會讓很多人對同類有種陌生感。參加線下聚會,可能會有種突然把自己扔到一個活人面前,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感覺。簡單來說,這是一種情感功能的短暫退化,因為我們的情感狀態(tài),本質上是在一個常態(tài)化的人際環(huán)境下互動調節(jié)的結果,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在活人之間變得有“人氣”。

但就像我前面說的,我們并不是為了社交而社交,這種社交通常是無意義的,也是令人尷尬的。最好能有個介質,最好是大家一起去完成一件事,把它視作主題,然后在這個過程里自然交互。

南方周末:除了要讓自己主動創(chuàng)建人際關系,對于如何從疫情中恐懼、憂慮、不能行動的狀態(tài)中走出來,還有什么建議嗎?

崔慶龍:疫情讓很多人失去了照顧自己情緒的能力。不管遭遇什么樣的現(xiàn)實困難,首先得要學會重建自己的生活秩序。

如果某個外部因素導致我們失去了對現(xiàn)實的掌控感,就像是一艘船,突然被風浪吹破了。這時候大家都需要先找到自己的“第一塊木板”,那是對自己影響最直接的因素。比如有人受經濟影響,那就得從經濟層面解決,比如如何規(guī)劃開支?是否要換份工作?是否需要家里人的支持幫助?在有時間窗口的情況下,我們如何讓自己回歸到一條安全的生存軌道上。所以人首先要有對自己現(xiàn)實困難的辨識和籌劃。

另一方面,心理學特別強調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在疫情的沖擊下,很多人可能連生活中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不太能有品質,比如熬夜、不良飲食、運動減少等。有些人連怎么娛樂都不知道,完全處在一種碎片化的無序中,這些行為會把人的生活塑造成一種支離破碎,且無法產生行動意志的狀態(tài)。

這就像是一個手機在功率和性能上持續(xù)降級,越來越沒有負載能力。疫情這幾年,很多人處在螺旋下降的狀態(tài)。這時候需要啟動一個逆轉的過程,不要順著自己的舒適感再往下滑了。

南方周末:是否可以舉幾個例子,怎樣可以讓自己狀態(tài)逆轉起來?

崔慶龍:很多人經常在微博上問,怎么可以一下子克服掉某個沒那么好的習慣,很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助長不良習慣的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某個行為,本質上是因為系統(tǒng)歡迎它。

在這幾年,我們的生活系統(tǒng)已經主動或被動對這樣的環(huán)境進行了充分的適配,它是一種用低活力來換取生存感的狀態(tài),就像我前面所說的精神蜷縮,這是人在心理上自主防御的結果。產生的影響就是我們會在生活上變得僵化,不再敢于冒險、創(chuàng)造、爭取等。

我們需要把自己的生活系統(tǒng)塑造成不良習慣難以衍生和為繼的狀態(tài),就像可燃物失去氧氣后會快速熄滅,想想你為什么會熬夜,為什么會吃那么多零食,為什么會抑制不住自己的購買欲,試著去感受一下那個可能存在已久的心理空洞,以及相應的憂慮和匱乏。

每個人有每個人具體的困境,但普遍來說,就從最基本的生活開始吧。短期來講,我們需要先把自己的生活變得有序,無論是飲食、睡眠、運動、娛樂、人際,我們需要進行主動的調試,啟動一個逆向修復系統(tǒng)的過程,只有當我們的系統(tǒng)穩(wěn)定了,某個習慣和行為才能夠穩(wěn)定存在。

另一方面來講,無論生活在怎樣的生存境況下,我們都需要體驗到自己活著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東西對很多人來說很縹緲,但這恰恰也是問題所在。沒有這個東西,活著的感覺就會很乏味,有一種在湊合過日子的感覺。

我們可以讓自己休息一陣子,也可以頹廢一陣子,時間久一點也無所謂,這是對自己的接納,在沒有現(xiàn)實支持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避免一切額外消耗的事情,會不敢面對現(xiàn)實對我們的要求,這很正常,這是人的自我保全意識,是基本的心理防御。當我們有一點點余力,感覺能為自己做些什么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去啟動一些東西,在疫情之前,你想要做什么沒有做,現(xiàn)在可以去做。只有你知道自己在意什么,喜歡什么,厭倦什么,不妨趁著這次中斷和硬重啟,給自己來一次徹底的人生復盤,給自己一個新的前進方向。

南方周末記者 韓謙

]]>
心理輔導網上,心理輔導網站推薦? http://www.alogblog.com/958.html Mon, 26 Dec 2022 23:07:59 +0000 http://www.alogblog.com/?p=958 為幫助學生調節(jié)線上學習的壓力情緒、疏解疫情防控新形勢下的負面情緒、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營造良好的居家學習環(huán)境,12月24日,共青團陽信縣委舉辦了“我的生活 我做主”居家網課心理輔導講座。

講座邀請到全國家庭教育學會會員、北京開放大學家庭教育學院特聘講師、濱州市職工婚姻與家庭教育協(xié)會理事、陽信縣婦聯(lián)婚姻家庭輔導中心優(yōu)秀輔導員、陽信智慧父母課堂公益講師、陽信縣健康陽信微課堂發(fā)起人及講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咨詢師劉秀華線上授課,溫店鎮(zhèn)居家隔離學生、家長參會。

秀華從正確面對疫情現(xiàn)狀、保持網課學習質量、鍛煉陽光心態(tài)三方面進行授課,同學們積極互動回答問題,網課氣氛活躍。

秀華指出,首先,疫情當下要嚴格做好居家防護,少外出、少聚集,更要做好身體鍛煉提高免疫;其次,居家不同于在校,應該保持上課的質量,分享了如何學好網課“五部曲”;最后,居家隔離一定要鍛煉陽光的心態(tài),居家可以保護我們的安全,更增加了我們陪伴父母時間,我們應該全面的看待居家現(xiàn)狀,為自己的生活做主。

通過此次心理健康講座,幫助學生對特殊時期自身的情緒變化形成正確認知,有效提升了學生調節(jié)自身情緒的能力。下一步,團縣委將持續(xù)關注青少年疫情期間心理狀態(tài),讓同學們安全快樂度過居家隔離期。(翟成新 崔相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