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易感因素的角度來看,除了前文提到的家族病史,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認知模式同樣也是抑郁的易感因素之一。
什么是認知模式?
在說認知模式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認知。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認知指的是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通常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語言等。
認知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
舉例來說,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jīng)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zhuǎn)換成內(nèi)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一過程就是認知過程。
因而認知模式也就是指人們對于信息的獲取、處理的模式,既是自動思維產(chǎn)生的過程,同時也是人們組織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認知模式與抑郁的關系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貝克指出,抑郁源自于童年時期的經(jīng)驗對自我和世界形成的固有消極觀念,這種固有消極觀念通常表現(xiàn)為消極的自我圖式和對事物進行消極的、歪曲的認知。
后來,貝克在抑郁認知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抑郁的認知模型。
認知模型的核心是適應不良的自我圖式。
自我圖式中的失敗感、無價值感、功能失調(diào)的態(tài)度等構成了抑郁的認知易感性,而這些圖式內(nèi)容作為人們儲存的知識體的一部分,會影響人們對信息的編碼,理解和提取。
詳細來說,當負性事件發(fā)生時,適應不良的自我圖示就會被激活,產(chǎn)生明確的負性認知(例如對自己、周圍世界和未來的負性思維),從而導致抑郁癥狀程度的加重。
而功能失調(diào)的態(tài)度與應激事件的交互作用則能夠顯著預測抑郁的發(fā)生和抑郁的維持。
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情感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認識世界、處世的方式和方法決定的,即思想決定內(nèi)心的體驗和反應。
如果認知模式中消極信念占主導地位,那么看到的的世界也將是消極的,這會導致抑郁的出現(xiàn)與加重。
認知中的不合理信念有哪些?
從認知療法的角度來說,想要改善抑郁癥患者的情緒,首先應該改變的是他們大腦中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這些信念通常包括:
兩極化思維:只要你的表現(xiàn)有一點不完美,就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以偏概全:只要發(fā)生一種負面事件,就認為整個生活充滿了災難;
反芻思維:反復地對生活中的負面細節(jié)加以回味或咀嚼;
否定正面體驗:堅持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暗示自己“我不值得”或“它們不算”;
妄下結(jié)論:認為你的行為必定會失敗,即使沒有任何確切的事實依據(jù);
反向雙標:往往夸大他人的優(yōu)勢而忽視自己的優(yōu)勢;
情緒化推理:將糟糕的情緒等同于負面的事實;
“應該”句式:習慣于用“我應該”和“我必須”來鞭策自己,導致抵觸、痛苦與內(nèi)疚;
亂貼標簽:習慣于給自己或他人貼上“廢物”、“垃圾”等標簽,即使事實并非如此;
責任歸己:即使某些外部消極事件并非由己所致,但仍然認為自己是“罪魁禍首”。
抑郁的認知功能損害
在這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抑郁對于認知功能的損害。
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癥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方面的損害,即抑郁會損害人腦對外界信息分辨、整合、加工、處理的能力。
具體主要表現(xiàn)為:近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時間延長、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能力差、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和眼手協(xié)調(diào)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
如何應對孩子們的認知扭曲?
前面說到,認知扭曲是抑郁的一個重要誘因,同時認知扭曲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來克服和改善,家長們無須過分擔心。
當中小學生出現(xiàn)認知扭曲時,可以嘗試教會孩子養(yǎng)成自我覺察的習慣,并把覺察到的想法記錄下來;當出現(xiàn)不合理信念時,可以通過跟自己的想法辯論的方式,讓孩子更清楚地知道這些“信念”的不合理性;接下來,可以嘗試用新想法替代原來的想法,鍛煉新的思維方式,重塑孩子的思維。
在這里我們做一個小結(jié):
中小學生抑郁是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而認知模式與抑郁又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
抑郁的孩子會出現(xiàn)許多認知上的扭曲,這些扭曲是不準確的、無益的思維方式,并且可能導致負面情緒和行為的出現(xiàn),進而影響著抑郁的程度。
當孩子出現(xiàn)認知扭曲時,可以通過自我覺察、重塑信念等方式來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同時還可以學習認知療法,正確看待抑郁導致的認知癥狀,必要的時候可以向醫(yī)生尋求專業(yè)的幫助。
]]>一,執(zhí)念型
這類型的朋友,通常在找到咨詢師的時候,他們往往帶著這樣的執(zhí)念
“我什么時候才能夠擺脫當下的痛苦?”甚至“我什么時候可以痊愈?”
他們認為通過咨詢可以利用某種特殊技能能夠快速消除眼前的痛苦,自己就可以幸福快樂的生活,也能夠和伴侶恢復到曾經(jīng)的和諧了。他(她)們對自己當下狀態(tài),是極力排斥和否認的,并且會將此當作療愈的核心目的。
二,夸大解讀型
這類型的朋友認為只有當自己解決了心理問題,才能夠過上好的生活,或者說正常的生活,甚至愛人,也會變回最初的樣子,他(她)們過度解讀了心理情緒問題的嚴重性,把當下的問題視為等待切除的癌細胞。
三、過度依賴型
還有一類型的朋友屬于,但凡找到咨詢師,會完全依賴于外力,而忽視自身的配合,認為,既然找到你,你就需要幫我解決我的困擾和情緒問題。
這三種錯誤認知,在來訪者人群中是非常普遍地存在,而這成為自我心理療愈和心理咨詢的絆腳石。
針對第一種認知,如果我們只是為了擺脫痛苦,而不是找到問題的根源,尤其自身的問題,以及從痛苦中學到有價值的東西,痛苦就會一直如影隨形。因為人生在世不如意是事真的太多了,如果不能學會面對痛苦應對焦慮的方式技能,就無法駕馭自己的人生。當下無法做到面對痛苦,就是在逃避,就是沒有放下,自然無法真正瀟灑的繼續(xù)走接下來的路,過未來的生活。
第二種認知,是把問題當成了最大的困擾,以為解決了當下問題,一切困擾都解決了。其實這種狀態(tài),不是把焦點放在過去,就是放在擔心未來,唯獨就是不能純粹的活在當下。而其實,我們可以真正好起來的標準,就是看你能否全心全意投入并經(jīng)營好到當下的生活。
而第三種錯誤的認知,則直接可能導致咨詢無法有效進行,咨詢師是輔助療愈師,而不是巫師,不可能施法落咒讓你的生活回歸正軌,讓你想挽回的愛人回心轉(zhuǎn)意。
好的心理咨詢,是一種發(fā)生在來訪者和心理咨詢師之間的過程,彼此正面信息的傳遞,負面信息的澄清,自我,彼此之間誤會的徹底消除。
而非單一的“治療”的醫(yī)患關系,真正的療愈是通過溝通一同找到問題的根源,并進行疏通調(diào)理以及針對性行之有效的引導幫咨詢?nèi)烁熳约阂庾R到問題,面對自己,因此一個合格良知的咨詢師并不會利用誘導、操控、說教等方式進行互動,而是與咨詢?nèi)苏驹谝黄穑餐业絾栴}的根源,與之一同成長,見證咨詢?nèi)说某砷L過程。
包括歷史上的無數(shù)名人同樣都有類似的經(jīng)歷,比如丘吉爾、林肯、梵高、伍爾夫、海明威、雨果、托爾斯泰、卡夫卡、牛頓等名人都在與抑郁斗爭的過程,不斷進行自我的超越,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遺留后世的精品,也成功晉級了自己的人生。
所以,你準備好超越了嗎,讓我們共同改變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
END
文/感情中轉(zhuǎn)站
(作者:筱雨,心理咨詢師,專注情感領域),擅長戀愛關系挽回修復,婚姻矛盾分歧,以及原生態(tài)家庭導致的心靈創(chuàng)傷療愈。孤獨的人生旅程,傾聽你的委屈和壓力,幫來訪者提升兩性相處的技巧,挽回自己的愛人,經(jīng)營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為更幸福的人。
]]>